公元年,北魏分裂为东魏(~)和西魏(~)。东魏政治腐败,财政困难,币制混乱,官定沿用永安五铢,私铸多而杂,钱币名目繁多,如青赤、紧钱、吉钱、生厚、生涩、天柱、赤牵等钱。冀州以北拒用钱,只用绢布。孝静帝武定元年(),改铸减重的小样永安五铢,并在各地收集铜和恶钱,私铸仍难禁止。东魏末年曾打算规定钱必须重五铢才准通行和置官秤检验,行不通。高洋灭东魏建北齐(~),于文宣帝天保四年()铸“常平五铢”,制作精巧,重.克,币值较高。但因北齐宫廷荒淫无度,贪赃成风,横征暴敛,民众乃以私铸来对付。乾明、皇建年间(~),私铸更多,至有用铜铁合金多杂铅锡大铸恶钱,名目繁杂,有青熟、赤熟、赤生、细眉、青薄等。后主武平(~)以后私铸充斥,竟有用生铁块充当货币。
西魏的情况同东魏差不多。文帝于大统六年(公元年)先铸“大统六铢”,文曰五铢,形制仿永安五铢,铜色苍白,右边穿孔处有一划。六年后再铸,减重缩型。有一说还铸仿永安钱的“置样五铢”,待考。公元年,北周灭西魏,年灭北齐,统一北方。北周铸过三种新钱。武帝保定元年()铸“布泉”,一当西魏钱五枚,与五铢钱并行。钱文书法是玉筋篆,笔划古朴饱满,泉字中竖不断,与王莽布泉钱文不同。外郭隆起,重约.克。武帝建德三年(),又铸“五行大布”钱,重量与布泉差不多,一当布泉十,两钱并行。因边境盗铸太多,乃禁止五行大布钱进出关,布泉只进不出,严禁私铸。后又废布泉。静帝大象元年()铸“永通万国”钱,一般重六克,以一当五行大布十枚,合五铢钱枚,等于减重至/。此钱大小不等,又有阔边及铅钱。初铸时,钱极精巧,篆法绝工,艺术价值高,为收藏珍品。但因减重贬值过甚,人不乐用。民间有用绢帛和金银作币者,甚至有些地区使用国外来的金银币。
总之,北朝货币由低级向高级逐渐发展,在多次政治变革中不断进行币制改革,铸出新的钱币,质量一般不佳,直到北周才大有改善。但货币流通情况,除北齐有严重通货膨胀外,其余均是小病不断,私铸恶钱一贯到底。
隋朝货币
公元年,杨坚灭北周建立隋朝,开皇九年()灭陈,南北统一,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封建王朝。文帝推行新政以发展生产和稳定政局。如扩大和改进原有均田制,轻徭薄赋,农业生产逐渐恢复,商业和手工业也随之发展,并迅速发展江南闽广经济,扩大国际贸易,涌现出长安、洛阳、扬州、广州等繁荣的商业都市。在此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上,清除北齐北周和梁陈的货币积弊,实施通货紧缩政策,建立稳定的货币形制,发行符合标准的“开皇五铢”,又名“置样五铢”。法定钱一千文重四斤二两,完全禁止古钱和私钱流通。令各关置百钱为样,进关的人所带钱币,要受检查,符合标准,才许入关,否则收去熔铸。隋开皇五铢制作规整,背面肉好皆有周郭,笔划精细清楚,五字交股处稍曲而圆。有些钱白色,又叫“白钱”。这样就稳定了币值,形成了约年的货币稳定局面。炀帝(~)“骄矜自用,口诵尧舜之言,身为桀纣之行”,五铢钱穷奢极侈,游幸无度,大兴土木,并挑起对外战争,耗费巨大财力,财经枯竭,很快摧毁了隋朝的经济基础,只好大铸恶钱,每千文减到只有一斤重,后来八九万钱才满半斤,最后,甚至剪铁镍裁皮糊纸当钱用。物价飞涨,米价万钱一斛。故民不聊生,义军蜂起,隋遂以亡。
总之,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转变时期,其货币形制也在中华货币文化史上形成一个过渡阶段,并提供若干宝贵的历史经验,也表现出若干币制发展的特点:第一,钱币名称,由重量的铢两等渐次演变,突破传统习惯。如布泉、五行大布、永通万国等钱,就不以重量为钱名。第二,年号钱出现,后期增多,如孝建五铢、永光二铢、太和五铢、常平五铢、永安五铢、开皇五铢等钱,是后世年号钱之先驱。第三,币材繁杂。除铜铸币比较普遍使用外,还有铁钱、铅锡钱、金银钱、各种合金钱、粮食、绢帛,有些地方特产实物也充当货币。第四,货币的品种多,变化快,能够保值的少,减重减值降价的多。这种状况,在本期内的各朝各代都有。第五,钱文书法变化多端,由篆书向隶楷书体演变,趋向美观实用。其中有些钱文书法及其刻印很精美,已成为历史文物中的艺术珍品。
唐朝货币
发展的背景
唐朝是中国中古时期繁荣昌盛、文化发达的封建王朝,国力富强,国威远扬,对世界文明和中华货币文化的发展,均作出卓越的贡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