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1]. 不我能慉,一作“能不我慉”,意即“乃不我慉”。慉,通“畜”,爱惜。
[2]. 昔育恐育鞫,一说“育恐,谓生于恐惧之中,育鞫,谓生于困穷之际”。《诗集传》所引。
静女之谜
静女其姝,俟我于城隅。爱而不见,搔首踟蹰。
静女其娈,贻我彤管。彤管有炜,说(悦)怿女(汝)美。
自牧归夷,洵美且异。匪(非)女(汝)之为美,美人之贻。
这是《邶风·静女》,共四十九字。不看注疏,内容也大致明白:男女两人约定在城楼上相会,到时候却见不到女的前来,男的很惆怅,便拿着她赠送的彤管与荑赏玩着,更引起他深切的相思爱慕之情。
这样一首不满五十字的小诗,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主编的《古史辨》第三册,对它的本事和其中名物,却展开过热烈的论辩,参加的人在十人以上,文章约十万字,讨论时间长达四五年,到现在仍不能得出明确的定论。
首先,它的本事是什么?人物是何等样人?姑举最有代表性的两说:一是《诗序》说:“刺时也。卫君无道,夫人无德。”《郑笺说》:“以君及夫人无道德,故陈静女贻我以彤管之法,德如是,可以易之为人君之配。”但我们只觉诗人是以欣赏口吻在渲染,看不出有什么讽刺意味,所以清陈启源《毛诗稽古编》便说:“诗极称女德,而《序》反言夫人无德,所言者作诗之意,非诗之词也。”即是说,诗的本来面目并非如此。二是欧阳修、朱熹等以为是描写男女“淫奔”期会,现代绝大多数学者也认为在写情人相会。但陈启源又说:“夫淫女而以‘静’名可乎哉?”这自然不脱道学成见。静女之“静”,原是温文、高雅、安详,指她的风度;姝、娈是漂亮的意思,指容貌,但这原是抽象主观的直感,即情人眼中的西施,诗人心中并不存在“淫女”的偏见。